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从正阳门下开始 > 第279章

第279章

箭。他的头上也没有如一般宋人一样戴帽子,反而似秦汉普通士人一样束发――这种装束,让人显得多了几分英武,而又不失儒雅,在宋朝年轻的士子中非常流行。 这个人,绝对是东朝极有“权力”的人物。 “贵国上表所提诸事,皇上都已知晓。”石越的语气仿佛在向他的下属训话,“在京兆府常驻使节一事,朝廷以为此时并非适当时机,已押后再议;绥德城以及附近诸寨归属,此本是朝廷之土地,亦不必再议。朝廷对横山蛮夷之惩戒,亦与贵国无关,无须再言。可商议者,唯俘虏与互市二事。” 李乾义张嘴刚想辩驳。石越又说道:“以上诸事,贵使虽有苏张之舌,亦请免开尊口。皇上圣意已决,断不会再改。若要朝廷改变心意,请贵国日后勤修贡事,谨守臣节,方有转圜之机。” 李乾义一肚子话被石越硬生生逼得吞了回去。只得说道:“石帅明鉴,除了俘虏与互市之外,至少请朝廷停止在边境用兵。如此,敝国才能少安。” “那便要请贵国率先约束边境将领。” “此事恐非一国之错。朝廷若不示之以诚,敝国上下,实难心安。下官来时,已知朝廷在平夏城附近修葺城寨,各地兵力频频调动……” “此特为防盗尔,贵使不必多疑。”石越用毋庸置疑的语气说道:“贵国屡次挑衅,这才自取败军之辱。朝廷以德治天下,对天下万民,皆一视同仁。虽夷狄之邦,皇上亦以之为子女。盖人之常情:子女不孝,不过略施薄惩而已,足下回复贵国国王,请不必多心。” 自居为他国之“父母”,将修葺城寨部署兵力称为“防盗”,这又岂是能让人“不必多心”的行为?但是石越的语气与神态,却分明告诉李乾义,这并非是言语可以改变的事情。 宋朝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难道宋朝真的有了灭掉大夏的实力与决心么? 如果宋朝果真已决意灭夏,那么无论如何,至少也要拖延他们的时间……正当李乾义在心中几乎已经做了最坏的判断之时,一线希望突然间出现在他面前。 “朝廷并非容不下夏国。”石越的语气略有缓和,“西北之地,朝廷取之无用,远不若南海诸国富庶,且有通商之利。” 李乾义听出了石越话中的暗示。 不要说薛奕是在宋、辽、西夏都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也不必说在汴京正传得无比离奇的两位海外都督的寿礼,只要曾经读过宋朝的报纸,就知道在宋朝的确这样的舆论――几乎每份报纸上,都曾有人撰文呼吁,认为宋朝既然在西方和北方受阻,就应当改变方向,向南方积极扩张。这些人出于现实性的目的,认为西北苦寒,并不适合农业,花很大力气打败一个游牧民族,又会被新来的取代。远远不如环南海地区,物产丰富,土地肥沃,适于耕种,而人民亦更加驯服,兼有通商之利,虽然也有缺点――瘴疠盛行,但相对而言,总比北方要划算得多。这些人因此将南海诸岛称为“大宋之后花园”。 这种观点提出之后,在宋朝朝野得到了无数的呼应者。 宋朝的内敛性,本质上不过是一种被限制住后的假象。它并非不想扩张,这个帝国,在它的每一个方向,都曾经有过扩张的尝试――只是因为本身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导致了向每一个方向的扩张,都遇到克服不了的阻力,而不得不表现出“内敛”。 如今有一个方向已经向宋朝打开了大门! 李乾义心中怦然一动,他听说过,宋朝海外有如此局面,几乎是石越一手开创。他不会相信宋朝对大夏不抱野心,但是每一个大夏人,其实在内心深处,都相信宋朝要灭亡西夏,必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若宋朝果真想将注意力转向南方,也并非不可思议。而石越抱持这样的政见,更是合情合理。 那么,宋朝也许并没有非要灭亡大夏不可的意思。 “朝廷恩德,敝国君臣尽皆感戴。”李乾义谦卑的说道:“敝国愿永远朝廷之藩蓠,为朝廷镇守西北。” “是么?”石越犀利的目光,注视着李乾义,意味深长地问道。 “敝国愿永为朝廷之藩国。”李乾义诚挚地重复着。反正“信义”二字,对大夏国从来都不重要。 石越又注视李乾义良久,方缓缓说道:“但朝廷绝容不得一个时有叛乱之心的藩国!” “敝国对朝廷,并无贰心。” “这种事,言不如行。” “是……” 石越望着李乾义,嘴角流露出讥讽的笑容,他冷淡地打断了李乾义的话,道:“足下虽然如是说,然则夏国国相却未必如是想。” 李乾义心头一震,不禁抬头望着石越。 “梁乙埋屡次冒犯朝廷,其不仁不义不忠不信,朝廷断难信任。某此来,特为请足下转告夏主,若梁氏当政,除互市与俘虏二事之外,余者一律不必多谈。卧榻之侧,朝廷必不容此君酣睡。若夏主能内除国贼亲政,推行汉制,外则亲附朝廷,勤修贡奉,朝廷必可既往不咎。为臣为贼,请夏主自择之。” 石越说完,也不管李乾义的反应,起身抱拳,说声:“告辞了!”便扬长而去,只留下李乾义在那里怔怔地发着呆。 赵顼回到睿思殿,还在想着石越献上来的“寿礼”。 是不是要让石越回陕西,赵顼还在犹豫不决。他托着腮子,想起和几个臣子的对话。赵顼首先询问的是吕惠卿。那日在崇政殿,众人退朝后,赵顼独留下吕惠卿,委婉问起石越的去留。吕惠卿回答道“石越可任枢密使”,赵顼当时便有一丝心动,石越担任枢密使,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来枢密使之重,足以赏石越之功;二来枢密使一职,也足以让石越大展拳脚。但是三十多岁任枢密使,宋朝应当是没有先例了,而石越在军中的威望……赵顼并不相信石越会谋反,他也记得有一次与石越谈论史事时石越说过的话:使霍光生于操、莽之世,霍光固然未必会为操、莽;然若使操、莽生于光之世,操、莽却未必不会为霍光。这段话让赵顼记忆深刻并且深以为然。只要有足够的外在制约,曹操、王莽,也可以成为名臣。何况是石越?所以,大臣之间的平衡与相互制约,是非常重要的。三十多岁便成为枢密使,虽然眼下也有足够的人来制约,但若从长远来看,却非常危险。作为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君主,赵顼可以说明于史事――他清醒地知道臣子的寿命长于君主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所以,吕惠卿虽然不避讳他与石越之间的嫌隙,秉持着公心推荐石越担任枢密使,这一点难能可贵,但是这位宰相的见识,却毕竟不及长远。 在石越过于耀眼的光芒下,赵顼亦不免有点忽视了他的宰相。他哪里知道吕惠卿这一招可谓是煞费苦心――他早就料定了皇帝的心思,才提出这个不可能被采纳的“合理”建议。而万一被采纳,对他也并无损失,这不过是“驱虎吞狼”之策,借此激化石越与文彦博的矛盾,并顺便将石越置于一个更容易招到嫉妒与忌讳的地位。 不过吕惠卿的用心埋藏极深,若非在心中对他已经有了深深的偏见,绝难识破。 赵顼询问的第二个人便是枢密使文彦博。 文彦博的才干与见识都毋庸置疑。但是他的策略,却永远偏向于传统。拥有更多权限的安抚使,虽然受到种种制约,但毕竟是对宋朝固有国策的一次挑战。对此文彦博虽然并不反对,但却始终抱着谨慎的态度。如今陕西路的大捷,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安抚使制度的成功,但同时也加深了他的疑虑。虽然文彦博并不认为应当从安抚使制度上后退,但他认为谨慎一点始终是不会错的――以石越此时的威信,已经不适合久镇地方了,尤其是同一个地方。虽然石越到陕西的时间不过一年,远远谈不上“久”。 所以文彦博给皇帝的建议是:六部尚书的任何一个职位,或者转任河北安抚使,都不失为合适的处置。 赵顼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 文彦博的想法,有点谨慎有余,进取不足。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始终是解决西夏! 从这一点

相关推荐: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云翻雨覆   屌丝的四次艳遇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快穿]那些女配们   捉鬼大师   大胆色小子   数风流人物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