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下。” “是。”酒女们连忙蹑脚退出屋中。 安??见房中再无旁人,挽起袖子,替章??满上酒,一面凝目注视章??,半晌,方问道:“公听三分否?” 章??被他的神态吓了一跳,不料却听他问出这样的话来,不觉好笑,回道:“亦曾听过。” “三分有魏武与汉昭烈煮酒论英雄之事,公知否?”安??似是已带了几分醉意。 “确有此事。” “那你我何不效仿古人,品评一番天下英杰之士?”安??眼中,露出不可一世的神态。 “天下英杰之士?”章??带着嘲讽地望了安??一眼,笑道:“某不敢与曹刘相提并论,恐过于狂悖了。” “公何必过谦。” 章??小心翼翼地说道:“方今天下,我大宋圣明天子,自不待言。而其余群臣,可称英杰者亦甚多。而其尤杰出者,某以为在契丹有辽主耶律?F、萧佑丹、耶律信;大宋则有富公彦国、文公宽夫、王介甫、司马君实、吕吉甫、石子明。凡此数人,可称为第一流之人物。” 安??喷了口酒气,大不以为然地嘲笑道:“耶律?F弑父夺位,国家不宁至今日;萧佑丹为其谋主,上不能固耶律?F之位,使子弑父,臣弑君,为此不无人伦之事,下不能经济邦国,使契丹分裂割据,内斗不止;耶律信一勇之夫,更不足论,此辈何足称英杰之士?” 章??不料安??有此评价,心中讥道:“若换上你安??,只怕是坐待授首而已。”当下竟是懒得反驳,又听安??大放厥词道:“富弼老而修道,聪而不明;文彦博刚恢自用,不知变通;司马光榆木疙瘩,只知有古不知有今!以公所论英杰之士而言,某以为唯王介甫与吕吉甫可当之。余不足论。” 章??不料世间竟有如此狂悖之人,眼见安??语气神态,没有明言的就是“除了王安石与吕惠卿外,便是我安??了”。他心中暗觉好笑,当下忍笑问道:“处厚似是漏说一人。然而处厚以为石子明可当英杰之士否?” “石越?”安??的脸色变了一下,冷笑道:“石越?!公以为,石越为何人哉?” “石子明者,天子以之为梁柱,百官以之为干吏,士林以之为鸿儒,百姓以之为神人者也。” “某却以为,石越不过是沽名钓誉,包藏祸心的伪君子而已。”安??口沫横飞的说道。“此人大伪似忠,大奸似能,公不可不防。王元泽之死,是前车之鉴也。便是今日,公有此祸,焉知不是石越从中构陷?” 章??顿时默然无语。安??话中挑拨之意已十分明显。但是章??自己而言,却是从未怨怪过别人。他当初那样处置向安北与段子介,并非是与高遵裕合谋,其实不过是想待价而沽而已――先卖高遵裕一个人情,稳住高遵裕,再将所有的材料控制在自己手中。如此他便有足够的本钱与高遵裕讨价还价,进可攻,退可守。至于究竟要不要扳倒高遵裕,他根本就还不曾拿定主意。但是他万万料不到向安北与段子介二人会反抗。结果向安北居然就此丧命,事情弄巧成拙。章??想来,亦十分悔恨。只不过如他这样的性格,向来以为一将功成万古枯,旁人的性命他看得不会太重,倒也不会有太多的自责便是。而且章??也是从来不怨天尤人的,他落入今天这样的处境,他只会怪自己料事不明,庙算不周,至于旁人的所作所为,章??都以为不过是旁人的本分而已。 因此,章??连段子介都不怨恨,何况一个与此事几乎没什么关系的石越? 安??却以为成功地挑起了章??对石越的怨恨,眼中迅速地闪过一丝喜色,又继续说道:“那段子介何人?石越之门生也。陕西安抚司的亲兵卫队护送他到京城,若说不是石越故意陷害子厚,天下谁人能信?” “这……” 安??突然话锋一转,直视章??,问道:“公可知如今朝廷之局势如何?”他问完,不待章??回答,便说道:“石越在陕西孤注一掷,以百姓的性命来冒险,博取一己之成功。如今他侥幸成功,声誉之隆,一时无两。石越想做权臣,故此他第一个便拿定西侯开刀,借口定西侯不遵军令,故意陷他于死地,以掩饰自己失陷名城,致狄咏战死的无能。他要扳倒定西侯,自然连带子厚也脱不了关系。公可试想,一个久负盛名的大臣,取得大宋立国以来对西夏少有之大胜,又一举扳倒身为戚里的定西侯与卫尉寺卿!石越之声威,大宋建国以来,可有一个臣子比得上?接下来石越又会如何?眼下朝廷喧嚣不已,尽是两种声音,一派利令智昏,主张趁西夏大败,让石越主持陕西,明春大举讨伐西夏,一举收复灵夏,听说皇上也颇受此辈人蛊惑;另一派自以为稳重老成,主张召回石越,宠以宰相枢使之位――冯京甚至上表说愿辞吏部尚书之位以让石越――这老狐狸,实际不过是想让皇上任命石越为尚书右仆射而已!这两派人互相攻讦,争辩不下,其实却都是鼠目寸光之辈。” 章??不动声色地听着。朝中的这些局势,他虽然退居府中,却也看得清清楚楚。大抵主张乘胜追击的,都是朝中的少壮派官员,这些人或是翰林学士、侍从官,或是御史谏官,或是一些武职官员,各部的侍郎或郎中。虽然这些人没有占据高位,在政事堂与枢密院中都没有主导地位,但是数量众多,声音不可忽视。特别是翰林学士与侍从官,对皇帝的影响非常之大。而主张召回石越的,又分为三派,第一派以司马光、范纯仁为代表,这一派看到的,是国库空虚,国内有许多事必须做却没钱做的事实,不愿意勉强再打下去,希望借这几年时间休养生息,同时也可以避免石越在地方威望日重,威胁朝廷的权威。第二派则是以冯京、苏辙、韩维为代表,这些人与石越关系密切,自然是希望石越快点回到朝中,从吕惠卿手中夺回政事堂的主导权。第三派却是以文彦博、王??等人为代表,他们未必希望石越在政事堂占据主导权,同时也知道国库的窘状,但是他们希望召回石越的主要目的,却只是维护传统,防止地方上出现一个威望过大的重臣。这三派官员出发点不同,甚至相互矛盾,但是结果却是一致的,便是停止战争,召回石越。 这两派自从大胜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在朝堂之上便互相争吵,几乎没有宁日。主张扩大战争的,胜在精力充沛,激情四溢,兼之人数众多。他们写出来的奏章许多不如何流传入市井,其中文采斐扬,煽动人心的词句比比皆是,因此也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而主张适可而止,召石越回朝的这一派,却都是对国家状况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的,他们大多占据高位,掌握两府,主导大宋的政策。但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些大臣就不那么合乎皇帝与低下级官员以及被煽动起来的舆论的心意。所以,在章??看来,若非曹太后突然病重,让一切争吵不得不暂时中止,这些大宋的宰执之臣们,很可能就会败给少壮派也说不定。毕竟这些主张召回石越的大臣们,内部也是有分歧的,除了司马光与范纯仁这一派纯粹是出于政见,比较能坚持自己的理念之外,冯京、苏辙、韩维未必就会十分坚定的反对继续战争论;而文彦博似乎也在战与不战之间摇摆,王??更不是一个会在皇帝面前坚持原则的人……不过,此时更让章??感兴趣的是,安??口中,区别于以上两派的第三派,似乎就要出现了。 “主张乘胜追击的大臣,根本不曾了解朝廷的现状。国库现在的情况,根本不足以支持一场对灵夏的远征。若要一举灭掉西夏,至少要纠集三十万兵马,若再加上转运的民夫,最低限度有九十万人需要调动。这一场战争打下来,足以将内藏库、左藏库、户部、司农、太府全部掏空,所得远不足以偿所失。何况准备的时间,亦不是几个月可以解决。人要吃粮马要吃草,不可能咬铜板吃交钞打仗。而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战争,败了的
相关推荐: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天下男修皆炉鼎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差生(H)
致重峦(高干)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总统(H)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盛爱小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