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地痞最好脸面,自然不肯向一个外乡人露怯。 其中一人挥舞着匕首,讥笑道:“呦呵,竟然来了个不怕死的。” “小子,大爷劝你一句,出门在外眼睛擦亮了,别多管闲事。” 刘隆斥道:“大道不平有人踩,若对你们这些贼人的恶行视而不见,我枉为读书人。” 不过他也并非是莽撞之人,眼见周围百姓没有人肯上前帮忙,就话锋一转道: “这里发生的事情已经传开,想必很快衙门就会来人。” “我劝你们赶紧收手,否则难逃刑罚。” 他不提衙门还好,这一提两个贼人反而更加大胆: “哈哈……衙门?这凤阳府的大牢,劳资和进出自己家门一样。” “小子,大爷最后劝你一句,出门莫要多管闲事,否则哪天不明不白的就成了枉死鬼。” 说完俩人继续去抢那个女子手里的包。 那个包里应该装着极为贵重的东西,面对威胁女子依然死死的抓着就是不放。 俩贼人也没了耐心:“踏酿的你找死。” 其中一名贼人抬脚就往她脸上头上踹,瞬间女子鼻血就流淌下来,染满了半张脸。 应该是被踹的头晕了,她手不自觉的松开,包裹被那贼人抢走。 刘隆看的目眦欲裂,怒吼一声冲了上去。 贼人正狗血冲脑,见有人敢冲上来阻拦,顺手就是一刀划了过去。 刘隆下意识的挥动胳膊阻挡,小臂处被划破了一道口子。 还好是冬天,身上的棉衣抵消了大部分力道,小臂只是被划了一道浅浅的伤口。 然而刘隆也是血性之人,手臂的刺痛不但没有让他害怕,反而更加勇敢的挥拳向贼人砸去。 虽然他是读书人,可自幼就帮家里务农,体格也是非常强壮的。 加上此时豁出命去,那两个贼人一时间竟然奈何不了他。 持匕首的那名贼人很快失去理智,挥舞匕首朝刘隆腹部刺去,而且连刺了七八刀。 血水喷涌而出,很快染红了冬衣。 “啊……杀人了,杀人了……”周围的百姓惊恐的叫喊着四散逃跑。 刘隆却依然没有倒下,继续与那两贼人搏斗。 俩贼人被他的气势吓到转身就想跑,刘隆捂着腹部在后面追赶。 不过他毕竟受了重伤,没跑几步就倒在了地上,只能不甘心的看着两个真人冲进人群。 然而就在这时,对面却走来一群锦衣大汉。 锦衣卫? 刘隆大喜,不知道哪里涌来一股力气大喊道: “抓贼,抓住那两个贼人……” 这群大汉不是别人,正是路过凤阳的杜同礼。 虽然距离有些远,加上街道嘈杂,他没有听清倒在地上的人在喊什么。 但干了这么多年锦衣卫,他瞬间就知道出事儿,对左右说道: “抓住那两个人,要活的。” 四名锦衣卫一个箭步冲了出去。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锦衣卫的凶名那可是能止小儿夜啼的。 那两名贼人发现自己迎面撞上锦衣卫的时候,腿已经开始发软。 但求生的本能,让他们再次举起手中的刀,想要负隅顽抗。 然后……没有任何意外,一个照面两人就被放倒。 其中一名锦衣卫大汉冷笑道:“见了爷们还敢动刀子,先废你一个爪子给你涨涨教训。” 说完重重一脚踩在持匕首那贼人的手中,还用脚后跟使劲儿转动。 “啊……”骨头碎裂的声音伴随凄惨的叫声响起。 另一边杜同礼已经快步来到刘隆身边。 他出来执行行动,肯定会带的有医师,立即命那医师上前检查。 医师过去扒开刘隆的衣服,看到腹部那七八个冒血的窟窿,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指挥使,他的伤很重,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伤到器脏。” 杜同礼只是点点头,道:“查一下发生了何事。” 这时被抢的那个女子,踉跄着跑过来,噗通跪在他们面前哭喊道: “大老爷救命啊……快救救恩公吧。” 简单询问了事情经过,杜同礼脸上浮出惊容,上下打量了一下刘隆,问那名医师道: “你能救吗?” 那医师回道:“就算没伤到器脏,我一个人也很难实施这么大的手术。” “不过凤阳医学院的院正,是周王的亲传学生,懂外科手术。” 杜同礼立即命医师先稳住刘隆的伤势,然后派人火速去请医学院的院正。 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在旁边的店铺找了个房间,将刘隆安置好。 医师开始紧急处理伤口。 在此期间,有锦衣卫搜了他的行李,看到了路引以及举荐证书。 得知是还是个准官身,杜同礼既欣慰又愤怒。 欣慰的是,大明有忠勇之士不断冒头,这是朝廷之福。 愤怒的是,这样的好官差点就被两个毛贼给害了。 一番细致检查下来,那医师松了口气,说道: “这位义士命真大,七刀都没有伤到要害,能救。” 杜同礼也放下心来,这样的义士能活下来就是最好的。 这时四名大汉押着两个贼人走了过来。 杜同礼嫌恶的道:“将他们的嘴撬开,把他们的同党和保护伞全都挖出来。” 四名锦衣卫大汉露出残忍的笑容,就喜欢这种环节。 虽然这里不是诏狱,很多刑具都用不了。 但没有刑具就没办法用刑了吗,太小瞧锦衣卫了。 两个小毛贼罢了,欺负手无寸铁的百姓很猖狂,在真正的硬茬子面前比谁都怂。 很快就将自己的老底儿交代了个清楚,连三岁尿床的事儿都说了。 拿到口供,杜同礼面色非常难看。 倒不是这俩贼牵扯到了什么大案子,而是这口供里透露着太多不正常。 他们为了给自己减刑,主动供出了一百多同道,还说出了很多连锦衣卫都没查到的恶行。 抢劫盗窃一类的就不说了,掳掠拐卖人口、掘坟盗墓等等,简直令人发指。 而他们之所以敢当街抢人财物,则是有人罩着。 倒也不算是保护伞之类的,而是黑道和白道的默契。 所有黑道按时给衙门上供,衙门对他们的恶行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闹大了就抓进去关几天再放出来。 只要不出人命,基本就没什么事儿。 这意味着凤阳的官场都跟着腐败了。 对于杜同礼来说,这才是最棘手的。 换成别的地方,他就直接亮出尚方宝剑了。 可这里是凤阳,圣皇的老家。 他虽然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执行这次行动,可也不想触犯某些忌讳。 所以,在拿到口供之后,他立即说道: “八百里加急,将情况报告给侯爷。” 那手下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立即出发前往京城。 接着杜同礼又下令道:“将本地锦衣卫总旗喊来见我。” 只是还没等他将部下叫过来,凤阳府的留守却先一步赶来拜见。 中都留守地位可不一般,杜同礼也没办法将其拒之门外。 见面之后,双方难免一通虚假的客套。 这位留守显然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满脸愤怒的道: “我凤阳乃圣皇祖地,民风向来淳朴,不成想竟出了这两个贼人,本官一定要严厉惩治他们。” 然后他又感激的道:“多亏了杜指挥使,才没有让那两个贼人逃掉。” “你的援手之恩,我一定上奏禀明圣皇。” 杜同礼眼神浮现一丝冷意,句句不离圣皇?威胁劳资是吧? 但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哪里的话,我这次离京本就是奉皇命惩奸除恶,这也是我的分内之事。” 那留守脸色也微微一变,知道这事儿有点棘手了。 但他依然不惧,这里是凤阳圣皇的老家。 而他本人也是圣皇身边的老人,否则也当不上这个留守。 你杜同礼在大,敢在圣皇头上动土? 于是一边寒暄,一边有意无意的提起两个贼人,想要将人要走。 杜同礼自然不会把人给他,一直打太极。 就在这时,凤阳医学院的院正赶到,同来的还有好几个医师。 大家也没有寒暄,直接就进入房间抢救。 足足一个半时辰之后房门才打开,两名主刀医师都是被人架着走出来的。 不过还好,刘隆的命暂时保住了。 但能不能活下来,还要等十二个时辰之后才知道。 杜同礼不禁松了口气,命能保住就好啊。 但随即那名留守又借机上来套近乎,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杜同礼哪会如他的意,始终咬牙不松口。 至于请客吃饭之类的,对不起皇命在身不敢应酬。 而且他还当场拿出了尚方宝剑吗。 那留守也知道这是警告,不得不带着人离开。 出门之后,那留守立即说道:“把他们监视起来。” “再警告府内所有人,都老实一点,谁再敢犯事休怪本官心狠手辣。” 他们的监视自然瞒不过锦衣卫,杜同礼得知此事,也只是冷哼一声就没有说什么。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对方越是如此,就越说明问题很大。 没多久凤阳府锦衣卫总旗燕晓陆赶到。 见到杜同礼,他一句话都没说,噗通就跪下了: “卑职失职,请指挥使责罚。” 杜同礼寒声道:“给你三句话,说服我不杀你。” 燕晓陆打了个哆嗦,连忙说道:“指挥使饶命,卑职真没有参与……” 杜同礼:“一句。” 燕晓陆下意识的道:“我说的都是真的,指挥使明查。” 杜同礼:“两句,你还只剩下一句话。” 燕晓陆深吸口气稳住心神,说道: “凤阳锦衣卫衙门只有五十个人。” 说完将头抵住地板,不再说一句话。 杜同礼也没有说话,房间一时间安静下来。 一股凝重的氛围生出,压的周围人大气都不敢喘。 过了好一会儿,杜同礼才说道: “犯了错只死你一个,犯错还欺瞒于我全家处死,你想清楚了再回答。” 此言一出,房间内压抑的氛围顿时消散。 燕晓陆也知道,自己的命保住了,立即说道: “卑职敢对天发誓,绝对没有收他们一文钱,请指挥使明查。” 杜同礼点点头,说道:“起来吧。” “谢指挥使。”燕晓陆心中悬着的势头终于落地,想要起身却发现腿软的和面条一般,挣扎了几下都没能站起来。 杜同礼骂道:“窝囊……将他扶起来。” 两名锦衣卫过来将他扶起。 杜同礼这才问道:“将这里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我。” 燕晓陆当即就将他了解的情况,告诉了杜同礼。 凤阳是中都,需要监视的地方非常多。 比如皇宫,比如皇祖陵,比如被圈禁在这里的宗室。 还有镇守在这里的军队等等。 五十个人看起来很多,和他们需要执行的任务来说,这点人完全不够看。 能将重要目标监视好就不错了。 况且,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身份都是公开的,处处被人提防着。 能收集到的情报确实有限。 他也想收买一些人当眼线,可凤阳留守身份特殊,他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 但总体上来说,凤阳的风气确实变差了,这一点他是能感受到的。 也尽可能的收集到了一些情况,并在之前上报给了总部。 所以,目前他所能掌握的情况,也非常有限。 将情况汇报完毕,他羞愧的道:“卑职无能,请指挥使责罚。” 杜同礼冷哼一声,道:“先将此事记下,待洛阳那边传来消息,再处置你。” 之后他们就去当地锦衣卫衙门暂住。 第二天刘隆顺利苏醒,也意味着他的命保住了。 刘隆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问贼人可曾抓住,那女子的包裹有没有追回来。 得知一切办妥,他才关心自己的伤情。 杜同礼得知他苏醒,亲自过来见了一面,对其行为赞不绝口。 刘隆也已经得知对方的身份,却并没有惧怕,面色如常对答如流。 而且他对律法展现出了极深的理解。 这更是让杜同礼生出爱才之心,说道: “你好生养伤,我会将你的事情上奏给陛下,到时自会有旨意下达。” 这就是直达天听了,以刘隆的心性,也不禁大喜: “谢都指挥使,此情隆没齿不忘。” 之后的几天,杜同礼就住在当地锦衣卫衙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同时也谢绝了所有人的拜访。 而且他也没有派人去收集信息。 都这会儿了,肯定是收集不到什么的,反而会打草惊蛇。 一切等京城那边的消息传过来再说。 他相信,京城已经不会姑息。 ----------------- 正如杜同礼所说,陈景恪在接到密信后也是大怒。 立即进宫找到朱雄英,两人一起前往慈宁宫面见朱元璋。 第554章 生僻字 看到杜同礼传回的密信,老朱怒气填胸: “该死,真当是凤阳,咱就不敢杀人了吗。” “咱正觉得宫里闷得慌,正好出去散散心。” 朱雄英连忙道:“皇爷爷息怒,为了那些人气坏了身子可不好。” 陈景恪则说道:“此事谁都能出面,唯独姓朱的不行。” 华夏最重乡土之情,也最在乎乡亲的评价。 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就是这个思想的体现。 你一生行善却不重视家乡人,大家一样觉得你这人不行,不可深交。 哪怕是当了皇帝也是一样。 不给家乡百姓一点优惠政策,照样戳你脊梁骨。 反过来说,你可以祸害所有人,只要对家乡百姓好,大家也都会认为你有可取之处。 不只是古代,即便是二十一世纪,很多国家依然存在这种情况。 比如日韩菲等国——什么叫传统选区啊(后仰)。 那些政客的操作堪称魔幻,可总能获得选举胜利。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掌权后,会利用自己的权力给家乡谋取好处。 甚至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来为自己选区谋取利益。 只要家乡的人选他们,就能确保自己的地位不会被动摇。 至于其他地区的人怎么想,无所谓。 因为其他地区也有他们自己的代言人,我就算对他们好,他们也不会把票投给我。 这就是乡土思想的一种现代表现形式。 现在朱元璋要是回老家大开杀戒,即便是有正当理由,那也照样会被天下人戳脊梁骨。 这也是杜同礼那么谨慎的原因。 办好了也很难落个好,万一办的不好引起民变,那基本就是被杀了安抚百姓的下场。 老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方才那也只是气话。 接下来大家都犯了难,这事儿得派个合适的人去干才行。 可就这么个情况,谁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啊。 不是所有人都叫杨宪,敢不顾后果拿老朱的心腹开刀。 当然,也不是没有那种不要命的大杀才,多的是为了讨好皇帝不顾一切的人。 可现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敢下狠手,又能掌握好分寸的人。 三人合计了半天,都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 直到遛弯回来的马娘娘,得知事情原委后,没好气的道: “你们三个脑子都糊涂了。” “找个已经册封,还没有之国的诸侯,保准给办的漂漂亮亮的。”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 “对啊,最好找那种封国已经建立,但他本人还没有去封地的那种。” 陈景恪接话道:“这种诸侯可不要太多,现在京城就有八十多位呢。” “而且他们还都接受过系统的培训,能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 之前说过,大明这一波册封了一百多诸侯王。 这么多诸侯国不可能一次性建立,而是分批次进行的,第一期建了二十个。 剩下八十多个则只是先派人勘定边界,正式筹建还需要排队。 现在这些人可都窝在洛阳呢。 不过心急的诸侯王们,已经先一步人去封地搞建设了。 至少要先找个地方建一座城池,等将来轮到自己了,能有一个不错的基础。 对这些诸侯王,大明也是有专门的书院进行培训。 防止他们啥都不懂,把国家弄的一团糟。 除了培训诸侯王,还培训了一大群国相、财政大臣等等。 找个诸侯过去,确实能将此事给处理好。 老朱连连点头,说道:“妹子这个法子好,谁去执行这个任务,就优先为他建立封国。” 马娘娘说道:“不是优先,是立即。” “不论是谁,接下这个命令的同时朝廷就为他筹建封国,如此方能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陈景恪也不禁点头称是,不论谁去执行这个任务,都会担心没了好下场。 诸侯王也担心。 我现在还只是准诸侯王,去凤阳走一趟,万一被杀了平民愤,连到手的封国都丢了,那找谁说理去。 封国正式建立,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子孙家人都去了封国,死也只是死我一个。 而且我为朝廷背锅而死,朝廷必须得拿出足够的好处补偿我的封国。 否则谁还敢给朝廷卖命? 至于朝廷会不会顺手把他的封国也灭掉……这是不可能的。 谁都知道他是背锅死的,说白了这就是一场交易。 一场所有人都知道的交易。 你朝廷最后食言而肥,还将已经建成的诸侯国给灭了,其它诸侯就会感到唇亡齿寒。 到时候朝廷的宗藩体系就形同虚设了。 所以,谁接这个活儿,就立即下旨给他建封国。 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将他的家眷送走,如此他才能放心的去执行任务。 当然,以上只是最坏的情况。 朱雄英不是卸磨杀驴的人,只要不是和当年的杨宪一般作死,是不会有生命之忧的。 做这些,只是为了让干活的人没有后顾之忧罢了。 朱雄英说道:“皇祖母所言甚是……只是让谁去最合适呢?” 马娘娘也没客气,直接说道:“让桑敬去吧,他的能力和人品我都信的过。” 老朱和朱雄英也都认为这个人选最为合适。 陈景恪也不得不再次赞叹,马娘娘才是运筹帷幄啊。 桑敬的父亲桑世杰,是老朱的创业功臣,只是在大明建立前就战死了。 后被老朱追封为永义侯。 创业的时候为了防止大将反叛,都会要求将家眷放在大后方当人质。 管理大后方的正是马娘娘。 可以说,大明的二代目基本都跟着马娘娘生活过,受过她的教导和恩惠。 桑世杰战死时,桑敬的年龄还不大,马娘娘对他格外照顾。 大明建国后他加入明军序列,又在马娘娘的安排下去了蓝玉麾下。 先后参与了平定云南、北伐辽东、消灭高句丽。 又跟随蓝玉北伐草原,一路打到了捕鱼儿海。 后来大明重启分封制,核定军功的时候,他因功被封侯。 在拟定封号的时候,他选择了‘永义’,算是继承了其父的荣誉和遗志。 可以说,桑敬就是朱家最嫡系的成员之一。 按理来说,他也是新一代军方领袖之一,不应该这么早就分封的。 只是连年征战,身上创伤百余处,让他的身体早早就垮了。 只能无奈退出现役,选择了提前分封。 他幼时就跟随马娘娘学习过,读过书懂内政管理。 确定分封后,又去贵族书院接受过系统培训,知道怎么处理各种内政问题。 去凤阳走一趟,是非常合适的。 而且因为和朱家的关系,也不怕他拒绝。 确定人选之后,朱雄英就准备离开,年底了真的是很忙。 马娘娘却将他喊住,说道:“你四叔那边来信了。” 朱雄英并没有在意,只是道:“今年又不回来过年了是吧?” 马娘娘点点头,说道:“北元和不里牙惕人又不老实了,你四叔走不开。” 然后她叹息一声,道:“你四叔又提起了高煦的事情。” 朱雄英眉头微皱,说道:“不是我不想为他封国,实在是不能开这个先例。” 马娘娘说道:“我知道,你四叔说,要让高煦放弃郡王爵位。” “什么?”朱雄英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这要是传出去,世人还以为他苛待宗室,把人逼的放弃了爵位。 马娘娘安抚道:“你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 “他放弃郡王爵位,然后让礼部按照军功重新为他封赏……” 陈景恪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以他的功劳至少也得是个开国侯……” “这个法子高明啊,不知是何人所出?” 朱老四自己是没这个脑子的,姚广孝去了次大陆,谁还有这个能力可以想到这样的法子? 莫非朱棣手下还有这样的高人? 朱雄英却没心情关注这个,他冷笑道: “真是好算计啊,可他就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郡王的身份,他有机会立这么多军功吗?” 一直没说话的老朱,忽然说道:“可他就是姓朱。” 言外之意非常明显,他就是郡王,享受特权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之前他觉得朱高煦讨封很过分,明显破坏了朝廷的规矩。 可现在却觉得,朱雄英有些不近人情了。 朱雄英还想反驳,马娘娘抢先一步说道: “你应该知道,攻城当围三阙一的道理。” “如果不给守军留一线生机,他们就会拼死作战。” “只有给他们留下一条活路,哪怕这条路再危险,他们的决心也会动摇。” “道理是一样的,朱氏子孙是天潢贵胄,生而享受特权。” “如果你不给他们留下一条上进的路,他们就会想办法破坏规则。” “到时候再好的规矩,也会被他们弄的千疮百孔。” “给他们留下一线机会,即便这个机会千难万难。” “他们首先想的也不是去破坏规则,而是怪自己能力不够。” “而且这么做还有个好处,如果后世朱姓子孙里出了大才,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一番话说的陈景恪连连点头,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朱雄英也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马娘娘继续说道:“不如这样,高煦的军功折半计算。” “然后你再针对此事做出调整,后世朱家子孙想从政或者从军,须提前放弃爵位,以平民的身份参加。” 陈景恪心中一动,说道:“娘娘所言甚是,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圣皇制定的一些规则,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朱元璋眉头一挑,咋说着说着,说到我头上来了? “你给咱说说,咱哪里的规定不合理?” 马娘娘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 陈景恪说道:“就拿字辈和取名规则来说,就很不合理。” “字辈好说,麻烦的是最后一个字必须用金木水火土为偏旁。” “现在朱姓子孙少倒也罢了,一两百年后拥有皇室血脉的少说也有几万人。” “这几万人要是全按照字辈规则取名,把字典翻烂了也凑不齐那么多字吧?” “后世子孙想给自己取个符合规则的名字,就只能往生僻字上去找。” “到时候必然会出现一大堆,老学究都读不出来的名字。” “那场景……您就想去吧。” 老朱摸了摸胡须,不确定的道:“咱朱家子孙,真能壮大到几万人?” 陈景恪肯定的道:“几万人都是少的,您数数您有多少个儿子,多少个孙子,又有多少个重孙子。” “就这么生一两百年,您想想得有多少个。” 老朱还真的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越算他就越高兴: “嘿,你别说,咱家还真有可能壮大到几万人的规模。” 看着傻乐起来的老朱,陈景恪很是无语。 您是不是忘了咱现在再说什么? “取名,取名的问题怎么解决?” 老朱这才回过神,美滋滋的道:“嗨,那就用生僻字呗,有个名儿就好。” 马娘娘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 “我看你是乐糊涂了……景恪这个意见提的好,这个问题得提前解决了。” “嗯,字辈可以不用动,只需要把金木水火土偏旁的规矩去掉就可以了。” 老朱不乐意的道:“那可是咱费尽心思才想到的,怎么能改呢。” 马娘娘直接无视了他:“就这样吧,到时候与高煦的事情一并宣布。” 陈景恪则说道:“不如这样,没出五服的继续沿用字辈和偏旁取名规则。” “出了五服的子孙,只需要沿用字辈规则即可。” 老朱连忙说道:“好好好,这个法子好,就这样吧。” 马娘娘也说道:“嗯,这样也好。” 朱雄英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了。 于是事情就此定下。 之后朱元璋和马娘娘召见了桑敬,将凤阳的事情告知。 桑敬虽然也知道很麻烦,却依然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下来。 至于插队分封,又会给予哪些好处,大家都没有明说。 有些事情说的太明白,反而显得没有人情味儿。 桑敬就问了一个问题,治到什么程度。 老朱的回答充满了杀意:“治到百姓畏惧律法为止。” ----------------- 朱雄英也没有耽搁,立即就下旨,桑敬的永义国即刻建立。 并赐下了国王印信、服饰等仪仗。 同时还将运往其他封国的物资,抽调了一批给永义国。 并且命桑敬的嫡长子即刻开赴永义国。 要知道,此时离过年也就剩下七天时间。 这是连年都不让人过了。 诸侯王们一时间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桑敬怎么得罪皇帝了。 但马上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在桑敬的嫡长子出发后,朱雄英又接连下达了好几条命令。 比如,命凤阳留守回京述职。 比如,任命桑敬为钦差大臣巡视凤阳。 第555章 即刻 桑敬接到任命之后,没有做丝毫停留,出了宫门直奔码头。 乘坐上早就准备好的官船,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凤阳。 目的自然是防止凤阳的官吏们得到消息,提前销毁某些证据。 关于桑敬的任命很快就传开了,群臣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对此诸侯王们有人羡慕,这个机会咋就没轮到我呢? 危险?确实
相关推荐:
皇太女起居注
无花果(年上)
月影玄玄(古言 h 1V1 破案 忠犬)
秘密之落(NPH)
一些反差合集
穿成年代文里的霸王花
工业之动力帝国
迷雾世界:海岛求生
拯救系列(哥哥)
男校中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