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自己这点小伎俩完全瞒不过老丈人啊。 索性也就不再套话,直言道:“高炽虽然聪慧,但毕竟年龄还小,能打探到的消息不多。” “不过,我从他的话里听出,爹娘和大哥很重视陈景恪。” “我也有想过会不会是他,可他才多大,依靠什么获得我爹信任的?” 徐达没有解释,而是说道:“这个世界总有许多,你无法理解的人和事。” “我以为我已经很高看陈景恪了,没想到他比我想的还要厉害。” 朱棣追问道:“他到底做了什么,您不能告诉我吗?” “不能。”徐达果断拒绝: “也不要试图招惹陈景恪,你惹不起他。” 朱棣有些吃惊,更多的是不服: “您莫要危言耸听,我堂堂亲王会怕他?” “爹还能为了他,将我杀了不成?” 徐达说道:“那倒不至于,但能让你变成一个普通的亲王。” 朱棣更加震惊,如果说这话的不是自己的老丈人,他肯定会以为对方在开玩笑。 可正是因为说这话的是老丈人,他才更加震惊。 凭什么? 我爹是皇帝,我娘是皇后,我大哥是太子。 我是塞王,亲卫卫队过万,有权力调动北平的兵马。 这样的我,竟然不是一个小小伴读的对手? 招惹了他,有可能会被贬成普通亲王? 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将我爹给迷惑成这个样子? 连亲儿子都不顾了? 说起来他和陈景恪还是有些渊源的。 王妃徐妙云产下孩子之后,一直在使用陈景恪制定的疗养之法调理身体。 朱高炽在皇宫里,和他的关系也很好。 当然了,朱棣是不敢和陈景恪结交的。 你一个藩王私下结交太孙伴读,是何居心? 但他对陈景恪关注一点都不少。 别的不说,这一手出神入化的医术,就足以让他关注了。 正因为熟悉,他也知道陈景恪比较受重视。 可怎么都没想到,竟然能重视到这种程度。 看着不敢置信的女婿,徐达感同身受。 他也是前几天没事儿干,拿着军用地图瞎捉摸,才意外发现了朝廷的布局。 迁都,黄河改道,宝钞新政,军制改革,军户修新都,在地方掺沙子…… 这些政策,拆开单独看,也都是利国利民之策。 真正让他心惊的是,这些大动作竟然都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大局。 这些环节相互促进,减少其它环节的难度。 比如用军户修建新都,既节省了民力,又安置了军户,减少了军制改革的麻烦,还在地方掺了沙子。 宝钞新政也是一样,现在新钞推广已经进入瓶颈。 其一是新钞数量少不够用;其二是偏远一些的地方不好推广。 一个新都修下来,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还有就是,修新都要投入海量的钱粮。 在不加税的情况下,朝廷是拿不出那么多钱的。 宝钞新政的成功,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最近一直在关注宝钞新政,知道皇帝手里握着至少四千万贯新钞。 后续还有一亿多贯。 约等于朝廷不花一分钱修建了一座新都,还解决了钱荒问题。 这些事情,每一样单拎出来,他都要想很久才能明白。 可现在竟然有人能布一个这样大的局。 其眼界之广,智慧之高,胆量之大,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可现在有人做成了,就是那个少年,陈景恪。 他也一度怀疑自己判断错了,可将事情从头到尾梳理一遍。 又‘审问’了自己的好大儿徐允恭,得到了更多内幕,才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当时他比现在的朱棣还要震惊。 然后就是深深的庆幸,还好早早就和陈景恪结下了善缘。 他说朱棣惹不起陈景恪,也并非胡说。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知道了,一个这样的大才,和一个藩王儿子,哪个对朝廷更重要? 当那个藩王儿子,主动招惹这个大才的时候,该怎么做? 毫无疑问,将那个不开眼的儿子雪藏起来。 他相信,朱元璋也会这么做的。 想到这里,徐达拍了拍朱棣的肩膀道: “好好做你的藩王,不要操心军事以外的事情。” 朱棣有些茫然,不懂岳父为何会和自己说这句话。 他本来就只对军事感兴趣啊。 最大的梦想就是深入草原,效仿霍去病、窦宪、李靖,封狼居胥。 徐达笑道:“不懂没关系,为朝廷守好北平就可以了。” “至于陈景恪……老夫没猜错的话,他很快就要成你妹夫了。” “啊?”朱棣再次愣了一下,这话题转的也太快了吧。 但这次他明白了岳丈的意思,自己的爹要用联姻的方式,来笼络陈景恪了。 即便到了现在,他也不完全相信徐达的话。 主要是太扯了。 那就借着此事,来推断岳父所言真假吧。 如果陈景恪真的娶了公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岳父所言为真。 那以后自己就要慎重对待,这位神秘的太孙伴读了。 徐达也知道,因为军改的事情,导致人心有些不稳,拖的越久就越容易出问题。 自己必须尽快回京坐镇。 所以也没有耽搁,将事情交代清楚,就乘船南下返回应天。 下船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回家,而是进宫面圣。 见到老朋友,朱元璋高兴的道:“天德,你终于舍得回京了啊。” 徐达行过礼之后,才回道:“我接到上位的旨意,片刻都没敢耽搁,火速就回来了。” 朱元璋笑道:“咱就知道,你能明白咱的心意,此事你怎么看?” 徐达肯定的道:“我也以为当改,就是不知道上位准备如何改?” 朱元璋拿起一份方案递给他:“喏,你看看这样行不行。” 徐达双手接过,翻开看到第一页就惊呼出声: “军功爵制?这……上位您真准备采用军功爵制?” 看着他大呼小叫的样子,朱元璋心里就觉得舒坦,被震到了吧。 更震惊的还在后面呢。 “其实这套军制也不是咱想到的……嘿嘿,天德你猜猜是谁出的主意,咱保证你也猜不到。” 徐达心中马上就想到了陈景恪,但他并没有说出来。 而是假装没猜到,试探着说道: “莫非是太子?” 朱元璋摇头说道:“不不不,不是标儿,你再猜。” 徐达思考了一会儿:“莫非是皇后娘娘?”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猜错了,是咱的乖孙。” “啊?”徐达惊讶不已。 这次可不是装的,而是真的惊到了。 他本以为是陈景恪,没想到竟然是太孙。 太令人不敢置信了。 他没有再说什么,而是低头仔细翻看起手中的方案。 他很好奇,太孙到底想出了什么样的方案。 军功爵加募兵制。 在没有人能比他更清楚,这套看似简单的制度,有多实用。 继续往下看,分为勋和爵两种。 勋分为九等,一级公士,二上造,三骑尉,四大夫,五公乘,六庶长,七都尉,八护军,九柱国。 一二三为下三勋,可以通过斩首获得。 四五六为中三勋,需要诸如先登、破阵、斩将、夺旗等大功,方可获得。 理论上也可以通过斩首获得,但需要达到百人斩才行。 七八九为上三勋,普通士兵已经没有机会获得了,只有通过指挥军队破敌才可以获得。 徐达的感觉是,简单,但足够完善,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再看爵,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 爵比勋的地位更高,非大功不封。 但可以和勋同时获得。 看到这里,徐达就明白,这是参考了隋唐的功勋制度。 不过也正常,唐朝离大明更近,相关记录更加详细。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真的要采用军功爵制了。 耐住性子继续往下看。 勋是降等继承,降到一级公士就不会再往下降了。 爵分为两种,加开国和不加开国,加开国就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不加开国就需要降等袭爵,但也同样不会降到一无所有。 朝廷特设了一个准爵:轻车都尉。 降到轻车都尉,就不会再降了,可一直传承下去。 再看勋爵的具体待遇。 爵和之前的没太大不同。 主要是轻车都尉,特权就三个:见官不拜,免徭役,出仕的资格。 勋的待遇主要有两大块,授田加特权。 每一级都会授予相应的土地。 特权更多是荣誉性质的,比如一级公士,特权就是见官不拜,免徭役。 越往上特权就越大。 但不论是勋还是爵,都没有免税特权。 看完之后,徐达就一个想法,满意,太满意了。 比想象中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皇帝竟然要搞军功爵制,这是他最没想到的。 募兵,简单直接,不用害怕有什么后患。 军功爵制能激发军队的最大战斗力。 两者配合相得益彰,可为百年国策。 朱元璋问道:“天德,这套制度如何?” 徐达激动的道:“好,实在太好了,全军将士必将拥护此法。” “太孙果然聪慧,竟能想到如此良法,未来必为一代明君。” 朱元璋心满意足,大笑道:“哈哈……天德过奖了,小孩子不经夸的。” 徐达心下好笑,这上位提起孙子,就和变了个人一样。 这哪是不让我夸,是嫌我夸的还不够狠。 “诶,上位此言差矣。纵观史册,哪位君主十岁时能有太孙这般见识。” “不,只有见识还不够,还要有足够的胆魄,才敢在军制上建言。” “上位,别的不说,就这培养后人上,咱对你是心服口服。” 朱元璋笑的脸上都开了花一般:“那是,乖孙可是咱手把手教出来的,能差的了吗。” “有这样的继承人,百年后咱也能放心闭眼了不是。” 别人听到什么闭眼啊之类的,肯定会说陛下长命万年之类的。 但徐达不是,他闷闷不乐的道: “你倒是能放心闭眼了,可我连孙子都还没见着呢。” “不行,将来我有孙子了,上位你也要给我教好了才行。” “要不然,我这眼睛可闭不上。” 朱元璋非常得意,说道:“好,等你有孙子了,咱也帮你调教调教。” “允恭也快加冠了吧,他的婚事你是怎么想的?” 徐达放下手中的方案,说道:“离加冠不还有两年的吗。” “先让他闯一闯吧,等成了婚心里有了牵挂,就不如现在用心了。” 朱元璋知道他有自己的打算,也没有再劝,只是说道: “咱倒是挺喜欢允恭这孩子的,可惜适婚的公主只有福清,已经许给了陈景恪。” “要不然,咱们可以再结一次亲。” 即便早就猜到了,但听到朱元璋亲口承认,徐达还是忍不住感到震惊: “上位,那些事情,真是他的主意?” 朱元璋笑道:“咱就知道你能猜到,怎么样,是不是很吃惊。” 徐达点头说道:“是,我刚猜到的时候,都以为自己疯了。” “给我家老大写了好几封信审问,才敢确定是他。”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太可怕了……看到他,我真觉得自己老了。” 朱元璋叹道:“是啊,咱的脾气你是知道的,向来是不服人。” “连咱都不得不承认,在制度设计这一块,咱不如他。” “他的很多想法,给咱解释,咱都听不懂。” 徐达眉头一皱,严肃的道:“上位,若你都不懂……需谨慎提防啊。” 还是老兄弟靠得住啊,朱元璋心中想到,颔首道: “你放心,咱心里有数着呢。” “在这一点上标儿比咱强,最难的那个经济之道,他就能看懂。” “现在这一块,也都是他在负责。” “还有乖孙,别看年龄小,比标儿懂的还多呢。” 说道这里,他突然兴奋的道:“咱给你说个趣事,你可别给透漏出去了啊。” 徐达赶紧凑过来:“我的嘴巴你还不相信吗,严得很。” 朱元璋嘿嘿笑道:“咱的乖孙和陈景恪一起,把蓝玉都给耍了……” 听完事情的经过,徐达忍不住大笑起来:“哈哈……蓝玉啊蓝玉,没想到你也有今天。” “我真想看看,他知道真相后是什么表情。” “不过还是不要让他知道的好,只要他能遵守誓言收敛脾气多行善事,就是一件大好事。” 两人又嘀咕了一会儿八卦,再次谈起正事。 看着手中的军改方案,徐达提出了一个问题: “文官恐怕不会同意这个方案吧?” 第162章 谁说儒生讨厌改革 面对徐达的疑问,朱元璋没有说话,而是再次递过来一个方案。 徐达心道,果然已经有了万全的计划。 以陈景恪的布局能力,不可能考虑不到这一点。 那么,就让我看看,他如何摆平文官的。 翻看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越看越就是震惊。 即便猜到会有好办法,但也绝对没想到,竟然又是一个不亚于军改的大计划。 不是涨俸禄。 虽然这次俸禄涨的有点多,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当官的没几个是靠俸禄活着的。 俸禄优厚,解决不了贪腐问题,只能让清官的日子好过一点。 所以单纯涨俸,是没办法让百官同意军功爵制的。 因为军功爵制触及到了根本利益问题。 真正让他震惊的,是乡官的设立。 这份方案里规定,大乡乡令为八品下,中乡乡令为正九品,下乡乡令为从九品。 大乡和中乡设主簿一名,比乡令低一品。 一次性增加了一万多朝廷命官的缺口,是对文官集团质的壮大。 再加上涨俸,这个实打实的眼前利益,足以抵消军改带来的争议。 只要朝廷声明,两个改革同时进行。 要么都改,要么都不改。 那么文官集团还会反对军功爵制吗? 不可能。 如果他们敢反对,会被天下读书人戳脊梁骨的。 一万多空缺职务,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就是一个致命的诱惑。 谁敢反对谁就是他们不共戴天的仇人。 但仅仅是这些,还不足以让徐达震惊。 他看的更深,想的更多。 单纯的设立乡官制度,对朝廷来说,就已经是一项重大改革了。 可在这里,也只是整个计划的一环。 乡官的设立,让朝廷的手直接伸进了乡村,打击了士绅宗族势力。 改变了皇权不下县的局面。 这项制度还能和军改配合,让军中退下来的老卒,去乡衙门担任职务。 既安置了老卒,又有助于稳定地方治安,还顺带又给了宗族势力一击。 如果这些老卒只是普通的队伍兵,即便分到衙门为吏,也会被乡令压的死死的。 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可是别忘了,军改以后,很多老卒是带着勋位退伍的。 虽然他们进入乡衙门为吏,还是要听乡令的指挥,但也不至于被压的抬不起头。 又起到了文武相互制衡的作用。 再想到之前的宝钞新政、黄河改道、迁都等等。 陈景恪是真的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给玩明白了。 等他看完,朱元璋笑道:“天德,你觉得这个计划如何?” 徐达放下方案,叹道:“厉害,你这个公主嫁的值。若不是我女儿年龄还小,都想和你抢女婿了。”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好你个徐天德,竟敢和咱抢女婿,真当咱好欺负不成。” 两人又讨论了一些细节,主要是军改怎么实施,徐达又该如何配合等等。 很快两人就敲定了章程,并约定五天后正式开始改革。 ----------------- 徐达奉诏回京的消息,自然是瞒不住人的。 其实也没打算隐瞒,行程都是公开的。 大家都明白,皇帝在这个时候将他叫回来,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军改。 所以当天就有很多军方将领,前去他府上拜访,打探消息。 徐达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直接告诉大家,军改是真的,具体方案已经定下。 但请大家放心,此举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 至于具体如何改,暂时还不能透露。 徐达的信誉还是有保障的,听他这么说,诸将的心终于放进了肚子。 接着就是好奇,朝廷到底要怎么改,自己又能获得什么好处? 就在此时,一封诏书再次从宫中发出。 令魏国公徐达权知都督佥事。 都督佥事,是大都督府的总管,相当于汉朝的大将军,统领天下兵马。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的同时,也把大都督府给废除了。 改成了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兵马。 所以严格来说,都督佥事已经是一个不存在的职务了。 换个人担任这个职务,连一个兵都指挥不动。 但以徐达在军中的地位,他这个都督佥事,约等于天下兵马大元帅。 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任命就是在为军改做准备。 效果也确实很明显,原本还有一部分躁动不安的将领,也老实了下来。 接着,一道道命令从徐达手中发出,严令各地兵马不得妄动。 各将军也纷纷配合,没多久军队重新安定下来。 这时,文官集团坐不住了,这次军改是真的。 可这么大的事情,皇帝没和大家商量啊。 具体该怎么改?会不会有什么弊端? 文官的利益会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是该反对还是该支持? 反对又怎么反对,支持又该支持到什么地步? 他们也开始私下串联,力求达成一致意见。 就在这时,朱元璋召见了以李善长为首的十余位文臣。 小会议结束后,李善长当众表示,无条件支持朝廷的军改和政改。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支持,必须支持。 谁不支持,谁就等着被戳脊梁骨吧。 再想问具体的改革计划,都表示暂时不能说。 这下文官群体的好奇心,就全被吊起来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何这些大佬,进了一趟宫就全支持新政了? 看他们的表情,也不像是被威胁的样子啊。 倒更像是占了多大便宜一样。 莫非皇帝给他们什么好处,将他们都给收买了? 就在大家疑惑的时候,有人从李善长的话里,听出了端倪。 军改和政改? 也就是说,这次不只是军制改革,行政方面也会变动? 而且这种改动还是有利的,否则李善长他们不会这么高兴的。 这个猜测一出,马上就引起了广泛讨论。 有人相信,自然也有人不信。 这种涉及军政两界的大变革,岂是那么容易的? 但马上就有人,从参与会议的大佬那里,得到了肯定答复。 朝廷确实要对行政系统进行变革,而且是大好事,惠及所有人的大好事。 这下文官集团也沸腾了。 咋滴?难道皇帝要给大家涨俸禄了? 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啊。 就是不知道涨多少,要求不高,涨个一倍我们就满足了。 马上就有人反驳,别做梦了,还涨一倍,能涨个五成就谢天谢地了。 但不管怎么说,文武官员都对这次改革充满了期待。 一直关注外界动向的朱元璋,都不禁感慨: “所有人竟然都期盼着变革,这是前所未有之事啊。” 马皇后说道:“所以,变革也是讲究方法的。” “陈景恪曾经说过,变革其实就是分馒头。” “把一部分人的馒头,分给另外一部分人。” “被分走馒头的人自然不乐意,就会站出来反对。” 朱元璋点头道:“很形象的比喻,那他有没有说,他是如何让大家都满意的?” 马皇后笑道:“谁说这次改革,所有人都满意了?士绅宗族就不满意啊。” “可他们话语权最小,只能看着别人把他们的馒头分走,无力反抗。” 朱元璋一想也是,这次变革从国家到文武都获得了好处,只有士绅宗族遭受了重大打击。 但他还是有些失望:“咱还以为,他能有更好的办法呢。” 马皇后失笑道:“你可真贪心……不过他确实说过一些这方面的想法。” 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哦?他怎么说的?” 马皇后想了想,说道:“将馒头做大,朝廷就可以将新增加的馒头,分给大家。” “还有个办法是做一块肉,让想吃肉的人,让出一部分馒头。” 朱元璋眉头皱起,他感觉自己懂了,但又感觉什么都没懂。 谁都知道将馒头做大更好,也都知道肉更好吃。 可怎么将馒头做大?上哪获得肉呢? 看着陷入苦思的老朱,马皇后没好气的道: “自找苦吃,有现成的能人不问,你在这发什么愁啊。” 朱元璋恍然大悟:“妹子一语惊醒梦中人啊,陈景恪肚子里肯定还有货。” “咱没事儿就多找他唠唠,肯定能问出好东西来。” 时间很快就来到四月十五,每半个月一次的中朝会如期举行。 一大早,徐达就率领上百将领,出现在奉天殿外。 而李善长也和数十位文臣大佬,差不多同时出现。 看到这一幕,就算反应再迟钝的人都知道,今天要有大事发生了。 而且十有八九是变革的事情。 果不其然,在朝堂之上,朱元璋一如既往的雷厉风行。 宣布了两大变革,军改和政改。 然后让人将准备好的方案,分发给群臣观看。 军方的人自然抢先观看军制改革,当发现是军功爵制的时候,都笑了。 如果不是场合不合适,他们恨不得蹦起来耍一套拳,以表达心中的激动情绪。 文官集团关心的事情比较多,军改和政改都关注。 对军功爵制,他们自然很不满意。 尤其是看到功勋的特权,更是打心底里不高兴。 一群丘八,竟然也敢和我们相提并论? 不行…… 额,先不急着反对,看看政改方案再说。 然后…… 涨俸? 还是翻着倍往上涨? 最多的八九品官直接涨五倍? 上一级在下一级的基础上涨五成? 这么多钱,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花了。 皇上你知道这些年我们是怎么过的吗? 不不不,是皇上你终于想通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皇恩浩荡啊。 过了好一会儿,众人才从涨薪的喜悦中恢复过来。 继续往下看。 设立乡衙? 一次增加一万多命官职务,还有数倍于此的吏员。 群臣很快就冷静下来。 大手笔啊。 难怪……难怪之前那些大佬都说,谁敢反对这次改革,谁就会被天下读书人戳脊梁骨。 只能说,大佬们还是保守了。 这谁要是敢反对,能不能活过第二天都不好说。 至于军改? 算了,通过吧。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皇帝主持下的,军方和文臣之间的利益交换。 总体来说,军方获利要大一点。 从之前的低文官一头,变成了现在的并驾齐驱。 但对于文官集团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新法规定: 募兵权在兵部,筹集军需粮草的权力,也在兵部。 军械制造的权力,给了工部。 军功的审核权在兵部手里,授勋权在礼部手里。 而不论是兵部工部还是礼部,都是文官的地盘。 总体上来说,文官集团还是能稍稍卡一下军方的脖子的。 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限制军方的权力。 没办法,中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军方太能闹杀人杀的太狠。 把所有人都杀怕了。 军队就是一头猛兽,用好了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用不好就会反噬。 必须要套上枷锁。 而兵源和后勤,就是最有力的枷锁。 能确保军方不会失控。 总之,对这个改革方案,文武双方都很满意。 朱元璋趁机下令,让徐达负责军改,让李善长负责政改。 并令各部门全力配合他们开展工作。 俩人也是老战友了,之前就多次配合。 且一个军方第一人,一个文官第一人,大家都服气。 这个任命没有受到任何阻挠。 退朝后,具体的改革方案公布,天下沸腾。 军方从将领到士兵,都放下了最后的担忧。 将领们开始期待,自己会被授予什么样的功勋。 普通士兵则开始关注,自己的家人会被分到什么地方,能不能在乡衙门得个职务。 相比较而言,文官和读书人才是最高兴的。 原因自不用多说,涨俸禄了,好一次性涨那么多。 日子马上就变得好过起来。 原本因为赵瑁案,对皇帝心怀不满的人,也开始歌功颂德。 皇帝心里还是念着大家的,只是被奸臣给蒙蔽了。 现在当朝第一奸臣是谁? 毛骧啊。 等着,劳资马上就联络同僚一起弹劾他。 我们和他不死不休。 读书人高兴则是因为,一次性多出这么多职务,大家出仕的机会就更多了。 别小瞧乡官,那可也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 要说不爽的也有,就是士绅宗族群体。 可在这件事情里,他们的话语权是最小的。 也只能在私底下抱怨几句,什么事情都干不了。 在上下一心的情况下,这次的改革快速推进,顺利到陈景恪都有些不敢相信。 都说儒生迂腐讨厌改革,看来也不尽然吗。 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他们比谁都积极。 这样想着,他走出皇宫,来到了国子监。 昨天他得到程一民传来的消息,《洪武算经》最终本正式确定。 今天过来,一是将成书取走,二是把这个变了质的编纂组彻底送入历史。 第163章 新都设计图 来到算经编纂组,意外的发现人竟然都在。 就连许多国子监的学生,也都守在这里。 不过也正常,谁都知道今天可能是最后一次聚会了,只要能来的,都不会缺席。 只是现场的气氛有些沉默,基本没人说话。 看到他过来,所有人都
相关推荐:
蛇行天下(H)
他来过我的世界
重生之公主要造反
将军男后(修改版)
炼爱(np 骨科)
进击的后浪
朝朝暮暮
孩子的父亲是个女的
永乐町69号(H)
[综穿]拯救男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