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一眼后,从容地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此策存在一些不妥之处。” 赵凌双眼微微眯起,语气中带着一丝阴沉,质问道:“扶苏,你可要想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孔鲋见此情形,误以为赵凌要对扶苏动手,忍不住冷哼一声,大声质问:“扶苏,此策明显利国利民,能有何不妥?你切莫在此信口胡言!” 面对孔鲋的咄咄逼人,扶苏神色温和,丝毫不见慌乱,微笑着回应道:“孔老先生,扶苏尚未阐述其中的不妥之处,您又怎能断言我是在胡言乱语呢?” 孔鲋不依不饶:“那便请扶苏公子详细说说,到底有何不妥?” 扶苏转过身,面朝赵凌,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其一,您希望百姓能够识字,这自然是极好的。然而,若任由诸子百家各自教导,百姓所学内容必然各不相同。有些任教之人或许会急功近利,只教授百姓一本典籍。如此一来,百姓虽能识字,却未必能真正理解其中深意。他们很可能会对任教之人感恩戴德,从而忘却陛下的皇恩,忽视国家的法制,甚至有可能成为某些人的附庸,被其驱使。” “其二,长此以往,各乡各县的教书人威望极有可能过高,这将给朝廷的管理带来极大困难。并且,诸子百家与士族门阀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必然会产生激烈争斗,这极有可能成为祸乱的根源。一旦有人趁机培养死士发动叛乱,朝廷将防不胜防。” 赵凌还未等扶苏把话说完,眼中便闪烁出兴奋的光彩,忍不住大声喝彩:“彩!” 听到这声喝彩,蒙武、张良、尉缭之前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 扶苏不愧是始皇帝的长公子,一番话切中要害,精准地指出了政令潜在的问题。 而赵凌竟然公然喝彩,难道他早就料到了扶苏能说出这番话? 众人心中不禁思索,大秦有赵凌为皇帝,若扶苏愿意尽心辅佐,大秦又怎能不走向昌盛繁荣呢? 孔鲋和淳于越等儒家门生听到赵凌的喝彩声,皆呆呆地望着扶苏,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特别是那一声“彩”,仿佛一把重锤,狠狠地击碎了他们心中的美梦。 第70章:这兄弟俩怕不是串谋好了 “继续说!” 赵凌本意就是先特许儒家之人前往郡县乡里传扬学说,救济百姓。 等着其他大臣来劝诫,如果没有,就让张良或者尉缭在朝堂之上提出来。 先起个头,后面慢慢完善。 赵凌之前是没想过扶苏会反对的,但扶苏提出异议,并且将重点都一一当着群臣的面说出,那当即解决更是再好不过。 孔鲋与淳于越等儒家门生已经被赵凌画下的大饼给冲昏了头脑,取上得中,若中也得不到,得下也是不错,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好。 赵凌料定最后扶苏说完,他再提出诸多限制和条件,儒家也一定会同意。 其他势力见儒家同意,只要在郡县乡里立功德碑和将生平功绩上承皇帝这两件事不变,他们也一定会插上一脚。 目前一切都朝赵凌预计的方向在发展。 只是赵凌不知扶苏是否还能看得更加深远一点的问题。 扶苏要是说不出来,他就只能再把希望寄托在张良和尉缭身上,再不行,便只有等回去跟张良他们私下说好,让他们下次朝会提出来。 孔鲋已经彻底按捺不住了,连忙出言道:“陛下,儒家对大秦忠心耿耿,教化百姓,必告知其,此乃陛下之仁政,对陛下歌功颂德,万不可能造/反。” 西文彦也站了出来:“陛下欲为往圣继绝学,臣等身为大秦臣子,受陛下恩惠,定不敢忘,救济百姓只为天下百姓不再过饥寒交迫的日子,百姓亦当对陛下感恩戴德,岂有造/反之理?” 孔鲋是不想让扶苏继续再说下去了。 仅仅两条,分明已经动摇了赵凌的决心,若是让他继续说下去,那这条政令恐怕就要废掉了。 西文彦则是在揣摩赵凌的心思,他认为赵凌是下定决心要实施这
相关推荐:
冒牌把正主娶回家了[女尊]
双向奔赴(1v1  sc)
妈妈我的爱
平阳公主_御书屋
凌皓秦雨欣蕊蕊
替身小可怜
(快穿)奇葩的男配们
危险的费洛蒙(肉)
穿成年代文女主[穿书]
医生和男护士